上海:超大城市的生態答卷
在蘇州河畔遠眺陸家嘴地標建筑群。王 初攝(人民圖片)
“城市與自然的融合,河口與海洋的交匯”——在COP15第二階段會議“中國角”邊會活動上,上海的主題展示吸引了許多與會者的關注。人們不禁好奇,這座經濟活躍、人口眾多的超大型城市,如何寫好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答卷?
“上海是一座由濕地發展而來的超大城市。”上海市生態環境局局長程鵬介紹稱,上海所在的長江口,正好位于全球鳥類八大遷徙路線之一“東亞—澳大利西亞”路線中段,每年有近100萬只次遷徙水鳥在上海的崇明島灘涂濕地遷徙過境。上海地區記錄到的水鳥,占全國水鳥種數的80%,白頭鶴、小天鵝等珍稀瀕危鳥類都有穩定種群在上海越冬。
為保護鳥類賴以生存的灘涂濕地,上海市于2013年啟動崇明東灘生態修復項目,控制入侵物種互花米草的擴張,優化鳥類棲息地,并投入科研監測基礎設施,形成了近4萬畝環境相對封閉、水位可調控管理的修復區域。近年監測數據顯示,生態修復區內外鳥類種群數量均明顯增加,底棲動物種類和數量也保持穩定。
而在城區的繁華盛景中,黃浦江兩岸45公里、蘇州河中心城段42公里岸線的公共空間,陸續貫通開放,昔日的工業銹帶變為活力水岸,為市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臨水濕地空間;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內部,上海將社區中廢棄或臟亂的“邊角地”改造為生境花園,為城市野生動物提供輔助的食物、水源及棲息地;為減少人與野生動物在城市中的沖突,上海市發動市民開展“貉口調查”,系統查清貉在城市中的密度,通過科普宣傳增進市民對其習性的了解,開展疫源疫病監測,促進人與野生動物的和諧共存……有力擴展的生態空間,讓上海變得更加休閑宜居,也讓綠色成為這座繁華都市的鮮明底色。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上海還在探索推動碳市場機制與氣候金融體系發展,為服務應對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找尋更加有效的市場工具。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長賴曉明在邊會活動中表示,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是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所必須面對的重要任務。他呼吁促進金融要素與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關鍵領域緊密結合,引導更多資金流向這些領域。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園冶杯一等獎得主周倩嵐:創新來自腳踏實地的研究
關注人在游憩步道中行走的多感官體驗,探索影響視聽交互下景觀評價的的主要因素,在“全民健康”和“體驗經濟”的時代背景下,很有研究意義【詳細】
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省管理局專職副局長被查
據四川省紀委監委消息: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省管理局專職副局長張紹軍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詳細】
農業文化遺產——為保護生物多樣性貢獻中國智慧
今天,在中國廣大的農牧區,在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所在地,在傳統農耕生態系統中,在看似平淡無奇的農田和牧場,到處都有守護家園、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動人篇章。我們越來越深切地感到【詳細】
生態學和森林學家李文華院士逝世
開拓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工作,領導了多項大型國際生態學研究【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