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樣優化自然保護地體系
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內拍攝的扎陵湖風光。新華社記者 呂雪莉攝
四川省野生大熊貓數量較第三次調查新增181只,棲息地及潛在棲息地增加25.3萬公頃,大熊貓受威脅程度等級從“瀕危”降為“易危”……在COP15第二階段會議“中國角”四川日邊會上,“國寶”大熊貓物種保護的好消息頻頻傳來,令不少與會者印象深刻。
“保護和修復棲息地是保護大熊貓最主要的舉措之一。”會上,四川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劉源月分享起保護大熊貓的“秘訣”——中國通過建立大熊貓國家公園,將過去73個分散的孤立自然保護區和13個個體大熊貓種群連成一片,提升了大熊貓棲息地的連通性、協調性和完整性,加強對大熊貓及其傘護物種多樣性和典型生態脆弱區的整體保護。
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是近年來中國推進自然保護地體系改革、優化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體系的關鍵舉措。在去年10月于昆明舉行的COP15第一階段會議上,中國宣布正式設立首批5個國家公園,涵蓋近30%的陸域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大大提升了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的系統性,進一步完善了自然保護地管理的體制機制。
而在COP15第二階段會議的另一場邊會上,全球18處自然保護地躋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綠色名錄,其中11處來自中國,黃果樹、長白山、神農架等風景名勝赫然在列,以“生態名片”的姿態再度享譽世界。在中國,類型豐富、功能多樣的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已達1.18萬個,約占陸域國土面積的18%。
“近年來,中國政府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開啟自然保護地體系改革,探索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表示,中國的自然保護地改革事業,在完善體制制度、強化生態環境監管、提升科研檢測能力、企業社會組織共同參與以及開展國際合作等方面成效顯著,已成為政府主導、上下聯動、多方參與的國家行動,正在以穩健的步伐持續推進。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上海:超大城市的生態答卷
“城市與自然的融合,河口與海洋的交匯”——在COP15第二階段會議“中國角”邊會活動上,上海的主題展示吸引了許多與會者的關注。人們不禁好奇,這座經濟活躍、人口眾多的超大型城市,如何寫好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答卷【詳細】
園冶杯一等獎得主周倩嵐:創新來自腳踏實地的研究
關注人在游憩步道中行走的多感官體驗,探索影響視聽交互下景觀評價的的主要因素,在“全民健康”和“體驗經濟”的時代背景下,很有研究意義【詳細】
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省管理局專職副局長被查
據四川省紀委監委消息: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省管理局專職副局長張紹軍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詳細】
農業文化遺產——為保護生物多樣性貢獻中國智慧
今天,在中國廣大的農牧區,在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所在地,在傳統農耕生態系統中,在看似平淡無奇的農田和牧場,到處都有守護家園、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動人篇章。我們越來越深切地感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