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多媒體總設計師揭秘首博“輝煌中軸”大展
長達16米的北京中軸線巨型沙盤。 本報記者 王廣燕攝
“原來從幾百米的高空看北京中軸線是這種感覺!”在首都博物館紀念北京建都870周年特展“輝煌中軸”的展覽現場,一位觀眾在巨型實景沙盤前連連按下相機快門。沙盤里的北京中軸線逐漸被暮色籠罩,座座古建遺產氣勢恢宏,道路上流淌著金色的車流。展覽籌備兩年,營造出古今相通、虛實交織的沉浸式中軸線文化體驗空間,讓今天的觀眾與中軸線文化遺產展開跨越時空的對話。開展近半個月以來,觀眾預約觀展熱情高漲。
近日,展覽的數字多媒體總設計師、數字藝術中國(DAC)創始人王泊喬接受本報記者專訪,講述如何通過文博藝術數字化,將壯美的北京中軸線“搬進”了博物館。
虛實結合
巨型沙盤營造劇場式展演空間
走進展廳,長達16米的北京中軸線巨型沙盤格外引人注目。通過實景沙盤與虛擬數字融合技術的結合,展廳變成了劇場式展演空間。伴隨著北京鐘鼓樓鐘聲的節點,觀眾時而化身古人置身宇宙星空,通過觀星來總結天穹秩序,象法天地;時而聆聽悠揚的古樂,欣賞古畫暈染出的歷史上的北京中軸線;隨著一聲鐘響,觀眾進入了當下的北京中軸線,在老北京胡同的生活之音與優美的旋律中,感悟北京中軸線的四時之變。
王泊喬介紹,團隊以數字化的方式復刻了北京中軸線7.8公里的景觀,制作大小宮殿模型80多座,創建房屋模型約13000間。在3Dmapping投影與落地豎屏的聯動演繹下,展現北京中軸線自元大都建都至今的歷史演變,展廳兩側采用了16個LED長條屏輔助沉浸感的營造。團隊藝術家董亞楠帶領中央美院繪畫團隊對《燕山八景圖》進行數字化重繪,對燕山山脈進行衛星定位和三維動畫實景重建,呈現出了燕山上的四季更替和日夜流轉。
此外,在沙盤兩側的屏幕上,觀眾還可以看到中軸線上永定門、前門、天壇等十九個遺產點的動態三維模型及文字介紹。“我們大量參考了《北京城中軸線古建筑實測圖集》和中軸線衛星測繪數據,并多次前往中軸線進行實景考察拍攝,集合近30人三維制作小組,花費6個月時間,對十九個遺產點進行了高精度模型重建。”王泊喬說,觀眾在展廳轉一圈,就能對北京中軸線的遺產點產生直觀清晰的認識。
深挖史料
古畫里的先農壇祭祀樂舞重現
現藏于故宮博物院的《祭祀先農壇圖》記錄了雍正帝前往先農壇謁神農,在中軸線上行祭禮的盛大場面。此次展覽中,王泊喬團隊對《雍正祭先農壇圖卷》進行了數字藝術化再創作,嚴格按照史料復現圖卷中樂舞生的服裝、飾物與儀仗器物,并邀請北京舞蹈學院數十位專業舞者排演出了畫中的樂舞。
先農壇祭祀用雅樂,源自上古,成于西周。還原這段音樂的幕后功臣,是研究雅樂30多年的專家黃海濤,他曾參與中和韶樂的“復原”工作。“黃老師把古文獻翻譯成簡譜,又將這些重要資料無條件地貢獻出來。我們通過三維制作、二維渲染、真人實拍和綠幕摳像的方式,將沉寂在古代典籍和想象中的祭祀樂舞復現。”
在展覽中,觀眾還可以近距離了解官式古建筑營造技“八大作營造技藝”,包括瓦作、木作、石作、搭材作、土作、油漆作、彩畫作和裱糊作。王泊喬團隊前期多次與原故宮博物院古建修繕中心主任李永革教授面對面溝通,以《中國古建筑瓦石營法》為藍本,對八大技藝的選料、制作工藝和工序梳理一一考據,最終采取手繪二維動畫的形式,生動演繹出了八項傳統技藝。
科技賦能
將人文進行深度數字化轉譯
在展覽的最后一部分,體驗即時互動裝置“我在中軸線上”的觀眾排起了長隊。在這一區域,觀眾可行走游歷中軸線上的“一步一景”,然后與喜歡的景點合影打卡。記者現場體驗了與天安門合影,所拍的照片在一只象征中軸線守護者的雨燕的引領下,“飛”入組成“中”字形的天屏中,成為裝置的一部分。觀眾可以通過掃碼保存自己的照片紀念海報,每張海報還會隨機搭配北京文學大師對中軸線的印象語句。
王泊喬曾任中國國家博物館觀眾體驗區數字多媒體總設計師,設計了“玩轉國寶”“活的名畫”和“拍照換臉”等一系列可玩可聽的多媒體互動展項。他也曾打造《國家寶藏》九大國寶數字體驗館,讓國寶級文物大克鼎被觀眾的聲音“喚醒”,形成有趣對話。
“在這次參與展覽設計工作中,我們對北京中軸線了解得越深,就越生出崇敬之心,被古人的智慧和浪漫深深折服。”王泊喬表示,設計師和藝術家們在工作中首先要沉下心來去研究、吃透每件文物背后的內涵,以一種“數字考古”的精神,體會文物背后真正的精神內蘊和美學價值,將文化中深遠的人文主題進行深度數字化轉譯。他們也期待在數字藝術的助力下,觀眾能夠深入了解和感受中軸線文化遺產蘊藏的智慧與浪漫。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公園城市需要怎樣的社區?看成都首批未來公園社區
隨著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深入推進,公園城市應當建設什么樣的社區,怎樣建好品質化現代社區?面對這一課題,藍綢帶未來公園社區折射出成都的答案——探索建設未來公園社區【詳細】
生動展示千年運河的文化底蘊
隨著遺址發掘保護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大運河的精神內涵將得到【詳細】
中國綠色時報:公園城市建設應強化生態屬性
近年來,“公園城市”成為熱門詞匯,出現在各個網絡平臺。公園城市有哪些特點?公園城市又該如何建設?近日,在浙江杭州舉行的2023城市高質量發展國際論壇上,多位專家結合公園城市主題【詳細】
廣州園博會吸引游客超120萬人次
本屆園博會在作品的設計和制作過程中,倡導采用園林新工藝和綠色低碳材料,滿足了美觀和環保的雙重要求,并讓作品的重復利用成為可能。此外,本屆園博會將在閉幕后保留部分作品,讓創意內容變為城市公園的新景觀、新地標【詳細】